網路原文 捷運迷香(1)─保持距離 2006/07/07 12:28 |
![]() 狀態:已查 在捷運中正紀念堂月台的椅子上坐著候車。 突然間有人坐下開口問我:你怎麼都沒有白頭髮?這麼好看的髮型在哪裡剪的? 我警覺的想:她想做什麼?但因話題很家常,也不像壞人,所以就客套的跟她 一搭一搭的聊著。 一分鐘而已,在心裡一直疑惑著:她到底有什麼目的當中,我忽然覺得腦部有 異樣的感覺..................〝趕快離開她〞的念頭迅速閃過腦際。 才站起來走不到幾步異樣感覺更強烈了,我知道,再等一下我就會失去知覺了; (麻醉劑發作前的暈眩感我太熟悉了) 四肢已開始發麻,隨便抓住一位候車的太太,努力 撐著精神緊抓她手不放、一直央求:拜託妳救我,送我去警察局,我快暈倒了! 這時捷運車廂進站,她終於同意讓我跟她一齊上車,並護送我到轉車的西門公車站牌。 好心的太太離開後,我轉身走不到幾步,發覺又開始暈眩無法行走。而那位跟 我聊天的中年太太又出現在我眼前不遠處了。 記得去年10月,一位好友中午在捷運西門站莫名跌倒,直到晚上11點多才被陌 生人送回家,身上所背皮包不知下落,跌倒至回家這段時間記憶成謎的故事再度湧出腦海。 所以,我知道那個人在等著接收藥效持續發作中的我,我堅定的想:我只能去警察局。 抓緊旁邊店家櫃台以穩住身體及求救,終於有學生肯理我送我到警察局。最後 是公司裡好心的老闆開車到警察局接我送我回家。 直到午夜,我還不能閉眼;我已由硬撐、怕在外昏睡不醒到精神緊繃過度無法 入睡了。隔了一天的現在,站立時仍有腳步不穩的感覺,心情仍舊無法平靜。 『擦身而過的人也可以是生命中美麗邂逅的浪漫想法』,相信將不會再佇留我心。 聽警察說這是一個龐大的犯罪組織,遍佈在台北縣市各個捷運站裡面,除了用麻 藥騙錢盜刷之外,也把迷昏的女性朋友賣到中南部私娼館賣淫,過著暗無天日的生 活,利用完了再從橋上推到河裡淹死當無名屍........ 我不知道要如何表達感謝老天爺讓我逃過大劫,但,肯定知道我將不會再遺憾 我不是第一個受害者,所以,請大家廣為轉寄,提醒搭捷運的人千萬注意,千 萬要注意...為了家人及自己的幸福著想,千萬別跟陌生人講話,不管他是老人 或是......千萬要小心,盡量保持點距離 |
經證實後
網路追追追/小心陌生人 捷運有迷香? 2007/06/04 12:00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網路上一直流傳著兩封信,內容描述作者搭乘捷運時,聞到歹徒傳來的香水味,結果手腳發麻、全身無力,因此作者警告大家,搭乘捷運時千萬要小心可疑陌生人。如果這是真實案例,那每次搭捷運時不就要很小心!? >>看原信:捷運迷香? 依照慣例,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個網路轉寄故事。捷運迷香其實已經有「變種」,就是以下的「迷香壞蛋」,在這個故事中,作者遇害過程如下:
從以上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想查證是否為真,大概有以下幾個點: 1.詢問在捷運巡邏的員警,某年的7月28日是否有人搖搖晃晃的向其求助(因為故事中沒說是哪一年) 2.研究是否有什麼「迷藥」可以從通風口傳送,而且只會迷到想迷的人,而不會迷倒整車的人(包括歹徒自己) 3.研究有什麼迷藥可以只迷倒旁邊的人,而不會迷倒自己。 首先針對第一點,臺北市警察局為了維持大眾捷運系統秩序,特別設立一支捷運員警隊,在各個捷運站監守巡邏;既然作者明確地指出遇害時間、地點,還指出有員警幫助他,向捷運員警隊詢問,不就知道有沒有這起案例? 我們首先向捷運員警隊詢問,過去某年的7/28,是不是曾經有這種案例發生?捷運員警隊給的答覆如下: 參見:>網路謠言捷運- 「迷香壞蛋」經查係惡作劇 但好奇的竹子湖不死心,因為7/28沒有不代表其他日子沒有,沒在捷運上發生過,不代表在其他地點不曾發生,因此再度去信捷運員警隊,得到答覆如下:
以上的內容,應該不需要我們再多解釋了吧? 針對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分析一下。大家再看一下原文: 「7/28我從新光三越回家,在捷運市政府站上車,位子就坐在二節車廂銜接處……(歹徒)就坐在我對面和旁邊的位子上(歹徒應該有2人,或者3人,因為我的斜對面坐著一位女士),歹徒2人、男性,穿著上班族的衣服(就是西裝、 領帶、 公事包),坐在對面的人剛好在冷氣出口處,我聞到一陣香味」 我們來看看捷運車廂出風口的位置,根據小追組員在板南線勘查的結果,如同大家所知的,捷運的出風口呈長條狀,橫貫車廂天花板兩側,以平行送出方式調節車內空氣。換句話說,空調送出的空氣是沿著天花板,慢慢擴散到車廂各個角落,基本上對面乘客的香水味不太可能順著風,直接吹向作者,這個說法本身就有瑕疵。就目前所能查詢到的資訊,也缺乏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已經有人發明了這麼「聰明」的迷香,可以在廣濶的空間裡迷到指定的受害者。 至於第三點問題,我們在另一個有名的謠言故事「這不是香水,是乙醚」裡已經分析過,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請大家自己參閱,我們就不重複了。 簡而言之,在警方說無此事、且找不到原作者的情況下,只能說依據目前蒐集到的證據,我們無法證實有這件事情發生。 附記: 從國外找到的研究來看,這兩個故事更有可能是前述的香水謠言的中文變種,只是其中的「道德喻意」已經從原本的警告收信人小心特定場所,變成「若不是我有收到這封信,那麼我就會…」感覺上就像在鼓勵大家收信與寄信。 參見:http://urbanlegends.about.com/library/weekly/aa052400a.htm |
此文轉載自東森新聞網路追追追單元
http://www.ettoday.com/etrumor/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