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2
探討中職球員挑戰日本職棒不順利的原因
作者介紹
陳建成‧職棒怎麼搞?亂搞嘛。(誤)
>>目前發表篇數:2篇
所有作品列表
六月三日,日職羅德球團發表了吳偲佑即將返台檢查左肩的傷勢的新聞。吳偲佑今年在羅德二軍先發7場比賽,共2勝2敗的成績,在熱身賽中也有出賽先發3場,成績1勝1敗。其實目前羅德二軍其實正缺先發投手,但因為吳偲佑自己表示左肩的傷勢已經很不舒服,因此希望能回台灣做徹底的檢查。只是不太瞭解為什麼受傷不在日本醫治,而要回來台灣做檢查呢?

其實除了吳偲佑以外,樂天的林英傑、林恩宇現在也都還在二軍等待機會,加上過去曾經以中職選手前往日本挑戰的陳文賓、曹竣崵(原名曹竣揚),目前看來全數以失敗收場。其中的原因,謹提出幾個觀點給大家思考。

訓練不足

常看中華職棒比賽的球迷都知道,大約三點半到四點之間,球員的巴士才會開到球場,然後接下來是客隊的球員先做熱身,再來才是主場的球員做熱身。做完全隊的基礎熱身練習之後,比賽也差不多要開始。比賽結束之後大約九點半,十點回到飯店休息,之後就是球員的自由活動時間。比較規矩的球員就待在飯店裡看看比賽重播,外向的球員就約一約出去吃宵夜之類的,往往要搞到半夜一兩點甚至更晚才能就寢。隔天起床時可能是中午了,草草吃個中午又要趕去球場。

從這樣的行程中看來,裡頭沒有練習的時間、只有熱身的時間。

日本職棒又是如何的呢?雖然一般六點開打的比賽,大約三點半才會集合開始帶隊熱身,但是大約一點左右就會看到有球員在場上跑步,尤其是以投手居多。然後球場內的健身房,也有球員開始做健身運動。筆者甚至還有在東京巨蛋看到巨人隊的捕手阿部慎之助,在中午12點就到球場報到,一個人在球場內做熱身運動。換句話說,中職的球賽是下午4點才開始,而日職是中午十二點開始,每天累積下來的練習量,日職的實力當然是比中職堅強的太多;更不用提中職每週只有三到四場比賽,日職平均都有六場比賽,其中練習量的差距就更大了。

在沒有比賽的時候,中職球員是否有抓緊時間做練習,小弟也十分存疑。就我所知的有的球員,因為球場之外還有其他的外務,如開泡沫紅茶店、在體院進修等等事情,因此會自主訓練的機會很低,而且台灣的球場或飯店大多沒有合適的訓練場地,球員就算有心想自我訓練來提升球技,也有現實面的問題。

而日本職棒的狀況又是怎樣呢?由於一週只有一天的休兵日,所以那天通常是用來移動到另一個球場,除非是剛好都在主場比賽,才會有多餘的空閒。當然也不乏年輕球員會出去逛街shopping或上節目拍廣告,但球員的假日大多是陪家人一起,甚至找按摩師來抒解肌肉的疲勞,當然也有立刻往醫生那裡報到,檢查一下有沒有發生什麼病痛會影響比賽的。這些事情,都可以在日本球員的blog中常常看到。

而且日本職棒由於二軍的編制完整,因此如果在一軍覺得需要多一點的實戰經驗,也可以以一軍的身份在二軍登版投球或守備,許銘傑與張誌家在西武隊的的時候,就曾經下午的時候在二軍出賽,晚上在一軍隨隊備戰的紀錄。因此球員在自我訓練之外,又能有機會參加實戰的磨練,就算是人在一軍,也能有機會多參加幾場比賽來恢復手感。

就因為日本職棒與中華職棒訓練量上的不同,所以中職的球員挑戰日本職棒,第一個不習慣的就是訓練量加倍的問題。日本職棒理所當然的將這樣的訓練量放在台灣球員身上,因為他們認為在中職表現那麼好的球員,這樣的訓練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但實際上用一軍份量的、短時間的、訓練量加倍,對球員的身體都是很大的傷害,會很快出現受傷的情形也是合理的,因為體能根本沒辦法負荷。

但是這樣的訓練量是有道理的,日本職棒一年要打140場比賽,跟中職的一年100場比賽相比,多了近一半,如果沒有這樣的訓練,選手是沒辦法有撐完一整季的體能的。由於台灣球員一到日本,是一個洋將的身份,當然會希望能夠立刻上場比賽,給予的訓練量也是一軍的水準,因此會有上面提出的問題。但如果日職球團能改變心態,讓台灣球員能有至少一年在二軍的緩衝期,慢慢適應日本職棒的節奏,我想中職球員的表現應該也能夠跟的上日職的明星選手。這次吳偲佑回到台灣治傷,與林英傑長期在二軍,都可以看到日職球團慢慢的瞭解台灣來的球員還是需要適應期才能在日職一軍站穩腳步。

心態問題

由於前輩球員如二郭一莊與張誌家的成功經驗,讓中職挑戰日職的球員,往往有種心態,感覺日本職棒的水準其實也不怎麼樣,只要在台灣能夠稱霸,到日職生存下去應該也是沒問題,因此心裡多少鬆懈了些。

事實上轉換一個環境,適應的部分真的是很困難。就好像美國職棒也不乏有名的球員去日本職棒打球,然後成績一塌糊塗的。或者是說叫職棒球員改打軟式棒球,也未必能在一開始打得很好,更何況是在不同的環境之下。面對不同的氣候、飲食習慣、語言文化,沒有足夠的準備,是很難克服適應的問題。

日本職棒的球員挑戰美國職棒,因為有FA制度與競標制度的關係,都很清楚自己哪一年就要告別日職轉戰美國職棒大聯盟,因此在心理上做好準備,也有人提前跑去美國適應當地的氣候,參與大聯盟球隊的春訓、比賽,藉以加速自己適應大聯盟的腳步。甚至有大志的球員,連老婆都特別挑選英文好的女孩,避免掉家庭適應上的問題。

而中職球員往往都是要等到年底,有日職球隊對他感興趣的時候,才匆匆忙忙的跑去挑戰日職,在這期間所能做的準備當然遠遠不夠,對日本職棒的瞭解也不夠深入。等到去了日本,就會發現有很多適應上的問題需要克服。

使用過度

能前往日本職棒的中職球員,大多在台灣就已經投出很好的成績,才會受到日本球團的注意。但是這樣的球員在台灣的時候使用就已經過度了,甚至於在台灣投球的時候身體就帶著傷勢,只是帶著傷上場投球都還能夠壓制打者,所以也不在乎偶而的不適感。

以林英傑為例,職棒16年他是惟一一位投球局數超過兩百局,投球數超過三千球的選手。季後賽+總冠軍戰8場比賽出戰6場,總共投21局,且在三日內出賽12局……例行賽的狀況是還好,但對投手來說,短期的密集出賽,對身體的傷害往往比想像中的大。

再來看看吳偲佑,他在中職就已經是有名的玻璃人,那是因為業餘時期操過兇讓他全身是傷,所以只要球數稍微過多,他在中職就要高掛免戰牌,但因為就算帶著傷投出來的球中職選手也打不到,所以帶傷上陣的狀況很多。去年總冠軍戰先發三場,三場都被KO,就已經有走下坡的趨勢了。

林恩宇算是幸運的,因為一直到了大學才改練投手,讓他至少是到了成年才開始大量的投球,但是在跟林英傑並肩作戰的時候,就已經有過度使用的跡象,在林英傑赴日之後,林恩宇又是一人擔起誠泰王牌投手的責任,使用過度的現象不難想見。

技術問題

有很多球迷都覺得很奇怪,好像去日本的球員,投球或打擊的姿勢都會被修改,好像修改之後就會讓球員本身的表現變差,這是從呂明賜時代就留下來的偏見。教練團為什麼要改姿勢,當然是因為成績不好才改,成績好的選手,何苦讓他改姿勢呢?

呂明賜當年在巨人隊有段時間受到內角球的圍攻,導致打擊率節節下降,才會接受改姿勢的調整,只是他在改了姿勢之後還是沒有打出夠好的成績,只好回到台灣了。而日職近幾年來的禁止「二段式」投球,也讓很多日籍投手摸不著頭緒,更何況是台灣去的中職選手,原本在台灣的姿勢就是兩段式投法的話,到了日本就會有投手犯規的危險,因此投球姿勢要改,改了以後多少會喪失原先的投球威力,但也是不得已的。換句話說台灣投手如果一開始就沒有二段式的問題的話,或許能夠在日職快點適應。

日籍投手的控球力本來就是舉世稱道的,所以日本職棒的裁判對好球帶的要求當然也會比中職的標準來的高,因此原先在中職會被判好球的球,到了日職可能都是壞球,結果就變成壞球過多硬塞內角而被痛打,林恩宇在今年球季一開始幾場的一軍先發,都是5局不到球數就已經很多,逼的野村監督不敢讓他在一軍先發,以免耗損過多的後援戰力。

而台灣球員在日職都是簽了兩年以上的合約,對球團本身就是資產,因此球員如果有什麼病痛,其實教練團是不敢讓他們上場的。那種在中華職棒帶傷上場的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教練團寧願讓選手把傷勢養好也不會讓球員上場。所以就算樂天二軍其實需要投手上場吃局數,但是雙林在這個月就連上場投一球都沒有,這樣對選手本身當然是好事。

但是對球迷而言,就覺得在台灣可以上場,在日職為何連投球都不行?對照一下余文彬在歐力士整整休息一年之後回到中職,然後在興農負傷勉強投出時速140公里上下的速球,跟全盛時期超過時速150公里根本不能比,就能瞭解了。

寫了那麼多,只是提出一些想法讓大家瞭解,中職球員挑戰日本職棒,心態上應該要用更認真的態度去面對,在有那樣的機會的時候,球員應該要把打日職當作一個新的開始,而不是職棒生涯的頂點。而有機會挑戰的球員,應該要做好更多的準備,而不要抱著去觀光的心態,那樣是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的。

以上轉貼自http://twbaseball.info/index.php?func=blog&article_id=477


 



以下是自己看球心得
通常會出國發展的投手職大至上屬兩類(不是全部)
第一種是球速不錯或是很快的加上身材條件不錯--都去美國
第二種是球速也不錯~但身材比較不出色的--都往日本

 

而這兩類型的投手從小應該都是球隊的王牌投手或是強棒
在我們國家及家長們不太支持棒運的情況下...
很多時候學校或是教練在為了爭取所謂的經費...
(也就是有成積好有經費~成積不好則沒有...)
常常讓我們小選手就會有被過度使用的狀況...
(請見幾年前強恕與高苑...高中棒球聯賽及冠軍賽姜建銘出賽狀況...那時被封為小鐵人)
有很多小選手少棒青棒超級強的...到長大後卻變成了無敵的傷兵或玻璃人...
成績往往是比年青時還要難看很多(例:國中球速就可以飆到140的鄭嘉明...)
這種情況到了國內職棒還是一樣常出現...(例如現在興農牛隊投手陽建福的傷...)
很難不讓人認為是幾年前總冠軍賽過度使用的後果...

而為什麼旅美投手嚇嚇叫,旅日投手直直落呢??
原因在於...就在於訓練量...以及對投手的保護
訓練量的問題...美國重質不重量...日本訓練量則比台灣大很多
而原本在國內職棒發展的球員到了日本...
更無法適應這樣突然爆增的訓練量加上小時候跟在國內時
就已經被過度使用....又被日本教練在上姿勢的改造...等問題
部份球員幾乎去不到一年就受傷...先冷藏再冷凍...然後凱旋歸國...
反到是"未曾"真正在國內打過職棒一段時間的選手去日本
都還有發光熱過一陣子..(以前的二郭一莊...現在的張誌家~許銘傑~姜建銘...等)
所以國內球員往日本發展通常都不是很好...

另外去美國的選手...雖說多半也是有開過刀...
(多少都是小時被過度使用的後遺症...不像美國小時候是在打興趣的樂樂棒球...
台灣小球員從很笑就要背負著為國爭光的莫名壓力......)
但是他們的投球"數"被球團嚴格管控...像台灣王...他去年就很少投超過100球...
受過n次傷的小小郭 也很少投超過100球...所以在正確的防護措施之下...通常都有不錯的表現
反觀去日本的投手...張誌家...我就曾看過他單場投過14x球的"球數"
使用過度的情形還是很常看的見...因為日本人跟我們中華職棒一樣把旅外選手當"洋將"...
君不見中華職棒怎麼操死外來的洋將的...(某隊前投手風x就是很明顯例子...)
再者日本的投手分工還沒有做到像美國這麼細....用球數的控管也是如此
而且有些教練還是有大時代投手的棒球觀念(一人燃燒野球魂~熱血投完整場)

因此受到不錯保護的旅美選手通常都可以在最完善的情況下出賽投球
因為球員是球團的資產...不是用完就可以丟棄的洋將...
所以說...赴美發展的選手通常比赴日發展的選手表現較優

另一點是...我國被重金簽去美國的通常是一等一的好手...
當然表現也會比旅日的更好些^^

總歸一句話...去日本發展...要接受嚴苛的考驗...當然去美國也是...
但以台灣現在畸形的職業棒球以及不被重視的基層棒球...
台灣棒球目前還是比較適合美式風格............

還有希望台灣基層球隊的教練們..真的真的不要再繼續"操"那些小選手了.......
他們搞不好是未來的王建民陳金鋒...等  
不過在台灣有多少人在乎這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ckboy0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